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建设专家论证会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5日 发布部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来源: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字体大小:

    (通讯员:马岩岩)为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月6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召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专家论证会。会议特邀华南理工大学韩国强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单志龙教授担任论证专家,学院院长石玉强、各系部主任及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参会,共同研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论证会上,石玉强院长首先对两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影响社会发展,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是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他强调,课程建设需立足学科前沿、贴近实践需求,希望与会专家为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专业指导。石玉强院长致辞阐明课程建设意义后,课程负责人从建设背景、目标定位、内容框架、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汇报了初步方案。课程拟围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伦理规范及应用场景展开,融合案例教学与实践模块,旨在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创新应用能力。

    论证环节中,韩国强教授结合多年人工智能领域教学经验,从课程定位、内容深度广度、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建议。他表示,通识课程应注重知识普及与思维培养的平衡,建议增设跨学科案例库,强化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同时关注伦理与安全议题。单志龙教授则从课程结构优化、实践平台建设等角度建言,强调需结合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并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与会人员围绕课程模块设置、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各系部主任结合学科特点,就课程适配性、学分设置及教学资源共享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经充分研讨,会议初步明确了"基础+应用+伦理"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并形成分阶段推进计划。

    石玉强院长在总结中表示,学院将充分吸纳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方案,加快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力争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打造为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支撑。

    本次论证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学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相关要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将人工智能伦理与专业技术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开发校企共建资源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数字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切实服务国家数字经济战略需求。

    会议现场

    石玉强院长讲话

    韩国强教授、单志龙教授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