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2日 来源: 信息与传媒学院 字体大小:

1、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近三年来,IT行业经过几年的低迷发展,已经走出低谷IT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蓬勃生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并以此推动我国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面对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前支持,广东省以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制订了《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对IT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这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最早设置的工科专业之一,2011年列入院级重点专业建设计划。经过6年多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都超过95%,而且就业质量良好。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省分布范围最广的专业之一,全省有36所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开设了该专业,在17所独立学院中,也有12所学校开设了这一专业,再加上近几年各高校的扩招,本专业的招生形势和就业形势都比较严峻,竞争也非常激烈。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有充分的余地,因此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核心能、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因此,围绕如何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满足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我们将继续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以下目标:

(1)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建设一种新型的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个结合,即学院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基础教育与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程训练相结合。

(2)建设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充分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行业最新知识和最新技术,既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又有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既有学院教师,又有企业经理或工程师组成的这样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3)构建一套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

构建既能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充分训练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既能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素质,又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套课程体系。

(4)省级本科特色专业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以省级特色专业为建设目标,遵循“以开展应用研究为前提,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建设原则,力争经过3年的建设,建成一个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省级本科特色专业。

2、专业建设思路

本专业遵循学校的以工科为主,工、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办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立足服务地方经济为根本,以信息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办学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引领,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型高级技术人才。

3、具体目标

(1)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八字方针,充分利用学院的高级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学科带头人和省级教学名师的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同时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共建校企教师双向交流的长效机制,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到2015年,本专业专任教师人数达36名,其中:教授4-6名,副教授10-12名;博士2-4名,硕士超过30人,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比例不低于80%。并计划每年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不少于4项,并争取能获得立项,校级资助课题不少于5项,与企业开展的横向项目的研究和软件产品的开发不少于10项;每年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不少于5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8篇(人均不少于0.6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6篇。

(2)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将与省内高校和知名IT企业合作,按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共同研究、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并汇聚和开发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全面培育、重点突破的举措,至2015年,使本专业必修课中的100%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建设标准,60%达到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并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增设拓展学生能力与素质、以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介绍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及时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形成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2门,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都能实现资源共享。

(3)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充分的工程训练更是培养卓越工程师不可或缺的一个必要环节,我们将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在已建立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专业实习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程训练。在课程实验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比例,开放实验室,增加创新性实验,加大课程设计比例。在专业实习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软件研发中心、共建实验室、共建各种校内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直接进入生产岗位第一线,并能得到充分的工程训练,在毕业设计方面,重点抓课题来源,要求教师科研课题达到40%以上,生产实际课题达50%以上,突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积极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强化师生的教学改革意识与行为,在建设期内完成4-6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5项,校级课题8-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5项;教师人均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篇以上。

(5)教学管理改革

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建立起规范的专业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修订规范教学管理文件,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将教学检查与评估列为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制度。依据课堂教学、教材选用、实践教学、考试及成绩管理、毕业论文、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要求专任教师人人均过教学关,严把教学质量关。

4、建设措施

(1)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成方式

成立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外校专家和企业工程师在内的教学指导专门委员会,制定适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反映最新知识、最新技术的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学院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基础教育与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程训练相结合。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造就和培养学术带头人

①以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重点学科为依托,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实现专任教师硕士化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培养和引进博士、博士后,提高整体实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化研究领域,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研究出独具特色的成果。

②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学术交流,跟踪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使本学科部分方向的研究工作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在学术竞争中造就和培养出一批思想和学术过硬的学术带头人。以确保“计算机应用技术”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达到优秀水平,并争取步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

③在专任教师中积极开展工程项目实训与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实训的开展和各类横向项目的争取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④聘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和企业工程师或项目经理为兼职教师,定期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建立校企教师双向交流的有效机制,形成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3)以质量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

①建设创新课程: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实现校企联合。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整合企业和兄弟院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创新课程。

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已经建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3年内争取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

③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整合国内外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包括CMU、MIT课程资源),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开设JAVA程序设计的双语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双语教学课程,拓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开设门数,并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4)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协同创新,建设联合实验室,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法。在现有的14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国内著名IT企业,如锐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为公司、福建榕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可能性。通过按照企业的标准来管理和训练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工程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工程师素质,达到培养“应用型、工程型”人才的目的,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服务。

(5)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课程、专家报告、社会调查等)、科技创新(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程序设计大赛、学生科技立项和数学建模、挑战杯创业计划、网站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和科学前沿知识(博士论坛、硕士论坛、专家讲学、选修课)的培养纳入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6)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改革以往以分数论成败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实验与实践的评价主要采取“重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团队沟通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