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3日 来源: 信息与传媒学院 字体大小:
作者:杨媛媛 [软件教研室]


高职计算机课程(以下简称IT类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职IT类课程教学中我们借鉴英国“以学生为中心”[1] 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针对高职学生现状,我们提出了能力本位、[2]以学定教,开放思维的教学原则,这就是:在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以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后,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从学生的思维模式出发,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我们重新定位了以应用和技能为主体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和其对应的知识与技能,以这些知识与技能确定相应的课程和教学环节。社会对专业和其对应的知识与技能需要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社会需求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以社会需要来确定专业和课程,从教学体系来满足学生的就业期望。
在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订中,我们充分考虑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集中体现在哪些课程中的哪些知识点,哪些实验、实训、实习等方法上。教学计划和大纲制订,不仅考虑到专业学科的逻辑结构,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思维状况为标准调节教学进程,以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确定教学方法。高职学生录取分数低,抽象思维不是他们的长项。因此,在大纲制订中确定了理论上“实用、够用”的原则,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将课堂设计转为与真实的设计课题结合,从作业设计转向项目设计。我们在计算机语言类和数据库设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始,推行课程教学设计教案改革。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在高职IT类专业中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学会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能进行中、小型模块及函数的设计,初步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逻辑思维形式。以前,我们从教材出发设计教案,讲授容易,教学过程流畅,但学生学完之后,只记得一些基本语法规则,动手能力很差,连有些基本函数在规定的时间内都难写出来。通过向学生调查,学生反映课堂中基本内容也听清楚了,实践上机也做了,但要求的效果没达到。进一步跟踪调查,深入地与学生交流、分析,我们看到产生这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案按教材精心设计。而这些精心设计又全是以老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力的训练。现行教材中语法是主体,大多数举例也是围绕C语言的语法训练而选用的。为真正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制订中,我们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一分为二,总学时略有增加。C语言第一课程(称为C语言程序设计)(1)以语法训练为主,而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称为C语言程序设计)(2)以程序设计为主。在C语言程序设计(2)的教案准备中要求以C语言的应用能力训练内容为模块,以真实课题设计贯穿全课程,课程作业就是完成单模块设计,平时练习就是函数设计。这种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方法,极大地刺激和提高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在课堂授课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向授受式的讲课方法和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为了突出技能培养,我们把理论讲授课程、多媒体电子教学演示、课堂问题讨论、功能性项目小组工作、市场调研、设计答辩、案例教学、机房为课堂的讲练结合、学校学习与社会企业需求软件设计实习全部有机地贯穿起来。在这些授课方式的变化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大大增强,团队精神、表达能力,有效沟通等素质也在这种方式下被强化,教学质量同时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老师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传授者转为教学活动组织者,从一个单纯教学演示角色转变为一个复合型的教学导演角色。为此,我们加强了课程教案的改革探索,改变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案设计,要求以教材为参考,以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技能为主线重新设计教案,准备教案时以学习者的心理对待要讲授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正确讲授课程内容,而且要求教师以初学者可能会想到的不同角度来看待教学内容,准备多种方案。在具体教案设计中,将安排更多精力放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为将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变成教师组织策划、学生自主学习,教案设计中要安排提问、讨论、师生共同讲评等多个环节,尽量设计教、学双方互动的环节,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接收的模式转变为多状态不断变化的学习, 这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来说, 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要强调的是教案是教学组织的的基本框架设计,不是教学过程的金科玉律。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实现以学定教,还需要解决很多学生即时产生的疑问,这不是在教案设计中能全部预料得到的。对学生产生的问题的根本解决,除教师的教学方法外,更多的需要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这是作为一个IT专业教师要迎接的另一方面的挑战。
在课堂讲课方法上,我们更多地使用了“思维过程展示法”。老师如按教学准备时的安排,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地展开,固然精采,更是无懈可击;但从学习者学的角度看,可能只造成“雨过地皮湿”的效果,或是“水浇鸭子背”,一掠而过。这种精确展开的教学过程只是讲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正确途径,但并不一定是初学者认知过程中所急需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从学生出发,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障碍。这就要求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对所学内容可能产生的疑虑和思维方式(老师也曾是学生,学生会产生的东西大多是有共性的,老师也会有类似的经历),讲课时,教师要尽量展示对问题思考的过程,这些思考过程不一定都正确,实际上,往往错多对少,这也正是学生学习时会产生的状态,而教师就是要讲出怎样克服错误去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思维过程展示,学生不仅学到了正确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在综错复杂的情况下找到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也好,以学定教也好,说到底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方式来确定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坐”在家中“闭门造车”,而是要深入学生中,想学生之所想,才能真正实现有的放矢,以学定教。